.jpg)
吉慶圍位於新界元朗市鎮外沿,建於約500年前的明朝年間,現在仍有新界五大望族之一的鄧氏後裔定居於此。吉慶圍的村民為了抵禦盜寇,修築圍牆。這些客家人,今天仍然習慣戴上寬邊黑帽。
在吉慶圍遊走一趟,可以窺探定居於此的村民的段段往事。曾幾何時,甚至有老虎在此出沒。雖然一些古舊的建築已被新建的現代樓房所取代,但吉慶圍仍然保留有極具特色的炮樓和護城河。
吉慶圍呈長方形,以青磚築成圍牆,保衛村民免受盜賊侵襲。吉慶圍曾一度為英軍佔領,村口精緻的鐵門被運往英國作戰利品。後來英國為表示友好,才於1924年將鐵門送還。村內有小廟,供奉了15位神祇。
(摘自-香港旅遊發展局 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c/attractions/nt-kathingwai.html)
.jpg)

祠堂(中)- 由大門直走可見
祠堂內部(右)- 頗為簡陋, 牆上高位設窗

遊覽小錦囊(右)- 大家可先參觀鐵門,了解新界居民奮勇抗英的史事,然後再閱覽碑文。入內後,可漫步於南北大道,然後才遊經其他小巷。離開圍村時,不要忘記觀察宏偉的城牆及已荒廢的護城河。(真的忘了...)(圖/文- http://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b/aw/tc6628/public_html/new_page_5.htm)
.jpg)
位於錦田水頭村,由錦田鄧族興建。鄧族早於十一世紀已開始定居於錦田一帶的肥沃平原。相傳二帝書院建於道光(一八二一至一八五○年)末年以供奉文昌和關帝,並提供講學及教學之所。二帝神像原供奉於書院附近的風水塔。該塔相傳能幫助族中子弟高中科舉,但其後遭拆卸,村內十六名士紳遂籌組鄧二帝會,負責建造和開辦一間以二帝命名的書院,供奉二帝。二帝書院純作教學用途,故結構簡單實用,修繕工程於一九九四年底完成,現已開放供市民參觀。開放時間- 星期三、星期六、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摘自- http://www.go2yl.com/history.asp?id=k14&lang=tra)



.jpg)
.jpg)
.jpg)
建於一七零一年,同樣是位於水頭村,又名來成堂,為錦田鄧氏四間祠堂之一。祠堂為紀念鄧廣瑜所建造的。祠堂為兩進式建築,入口處有精緻木刻及陶瓷。
.jpg)
.jpg)
錦田水尾村,有一祠堂,正中有一牌匾曰「思成堂」,是乾隆五十九年(公元一七九四年)由學士初彭齡所書。「思成堂」建於明朝,所祀者乃錦田氏十七世祖鄧清樂。祠堂前台建有支柱,上承桁樑,很多斗拱均有精美的圖案,祠堂的花崗石柱礎,上承橫樑木柱,而大門戶內有一屏風,只有達官顯貴到訪才會開啟。
.jpg)
錦田水尾村, 有一株古榕樹, 根幹之間夾纏著一古老石屋的磚牆及麻石門框。此樹盤根錯据, 氣根橫生, 幹與根縱橫交錯。據說, 樹屋原址為一間天后廟(有稱乃一書齋), 其主人因清初遷界的緣故, 離開錦田, 從此一去不回。石屋世遠年湮, 數百年來無人清理, 業成廢墟, 屋側之榕樹, 不斷長大, 把石屋包圍, 誠為造物之奇觀。
(摘自-告示牌; 詳細資料-wikja.com http://zh-hk.hongkong.wikia.com/wiki/%E9%8C%A6%E7%94%B0%E6%A8%B9%E5%B1%8B)
.jpg)
細葉榕樹幹直徑為6000毫米, 是香港之最, 樹木高度為16.5米, 樹冠達42米。至於古榕的實際年齡則眾說紛云,一說300年,一說400年,但普遍認同至少有超過150年的歷史,亦被列入2004年起特別編製的《古樹名木冊》中。(摘自-wikja.com) 此榕樹體形之龐大, 可對比下方的女士
.jpg)


有「樹博士」之稱的香港大學地理學系講座教授詹志勇指細葉榕發展出的氣根可深入泥土層,並生長為新樹幹,接著樹幹又長出氣根,如此一直下去,最後形成「獨木可成林」的情況。
近年由於樹屋以及錦田鄉吸引了不少遊人參觀,但樹屋卻一直沒有被列入受保護文物中。樹幹被攀爬,石屋的部份磚塊因而被取去,門框與窗戶則因長年失修而脫落。這些均對樹和屋本身做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另一方面,康樂文化及文化事務署雖然將樹屋列入《古樹名木冊》中,但2006年12月18日至翌年1月15日由其部門負責、位於樹屋毗鄰的遊樂場翻新工程,卻將古樹約一半的根部切斷,原本藏在泥土下的樹根外露,部分更夾雜大量混凝土碎粒,樹幹旁更鋪上大量混凝土,妨礙樹的生長。本來樹根在泥土伸展,現時卻使樹的生長範圍被受限制,難以吸取足夠的養份及儲存營養,樹木的鞏固能力亦隨之而下降。倘若樹根外露的部份受到真菌感染,更會觸發古樹因此而枯死。詹志勇又指細葉榕的壽命一般可達1000年,目前該古樹只屬壯年,且被斬根前仍保持健康,估算本來至少可活多超過300至400年,現時卻不排除古樹會因此一步一步枯萎。
樹屋對出不遠處, 亦發現一株靠岸邊而生的獨特大樹
.jpg)
.jpg)
此處可近距離接觸羊咩咩和白兔仔,或在蓮花池邊捉蝌蚪,BBQ時也可看到羊咩咩散步,幸好燒烤包沒有羊肉,否則就有點不忍心。 (摘自- http://ol.mingpao.com/cfm/prod23.cfm?File=20070407/prd01b/vzb8.txt) 官方網頁- http://www.thegreenfarm.org/)
.jpg)
鐵閘沒有上鎖, 貿然闖進田園, 離去時亦不知是否可公開參觀
.jpg)
.jpg)
是由鄧氏十九世袓鄧俊元所興建。鄧俊元自幼喪父,與母親以及胞弟彥元世居錦田泰康圍。後來,俊元在泰康圍對岸的水頭村建造新居,母與弟仍居於舊處。俊元朝夕背母過河,使其往來探望孫兒,若遇潮漲,便可能遭遇危險。因此俊元在一七一零年聘請石匠造橋,橫跨泰康圍及水頭圍之間的溪流,以供母親來往水頭村,工程歷時六年。石橋由長塊花崗石造成,全長三十餘呎,橋側立有建橋及修橋石碑,以紀念此橋的由來。
摘自-http://www.yll.edu.hk/geo/student/student001/info/orange1.html
詳細典故- http://paper.wenweipo.com/2005/06/18/OT0506180006.htm
.jpg)
周王二公為兩廣總督周有德及廣東巡撫王來任,兩人在清朝時上奏請求復界,使居民能返回家園。錦田居民為了感謝周王兩人復界一事,故在一六八四年興建周王二公書院紀念二人以及教育子弟的地方。書院屬兩進式,院前則有大片空地,為舉行太平清醮地方。 (摘自- http://www.hk-place.com/view.php?id=239)
後記- 錦田樹屋確是曠古爍今, 更難得是近在香港。除了展現了大自然與人類文明的融合外, 更見證了大自然對人類破壞的修復能力, 正謂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所需時間- 全程約3小時
溫馨提示- 最緊要問路! 因村屋之間穿插頗多, 指示牌亦不明顯, 部份古蹟也難發現。(此程遇上村民也很熱心有善)
交通- 此程由錦上路西鐵站C出口步行出發。如若直達樹屋與類近古蹟, 可於錦上路站C出口乘 601 專線小巴,在北圍村總站下車。
天水圍西鐵 全新屋苑~尚譽~錦上路全新屋苑~玄新和庭~ 3樓連天台 上輋村村口 全幢覆式 元朗曉門http://ssproperty.com.hk/listing/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