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9/ 沙田‧排頭村/ 萬佛寺/ 道風山/ 車公廟/ 曾大屋


與佛、神、仙同行


由沙田火車站出發, 落橋前往萬佛寺前, 即經過排頭村

站01*排頭村
位於沙田車站側,藍氏族人在百多年前已由深井搬遷至排頭村居住。當年排頭村還是背山面海,而藍氏家祠則建在村的前面,面向沙田海。現今藍氏家祠面前已經是停車場。一九三零年,藍氏家祠曾用作學堂。


沿途境置; 大樹下土地祠(左); 新舊村屋左右對照(右)

福德正神
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土地公公,而最多人敬拜的也是他了。不論任何大小廟宇、公司或家庭都會見到。雖然如此,還是有專門供奉土地的廟宇的。福德是土地的守護神,正式名稱是「福德正神」,客家人稱「伯公」或「福神」。因為土地廟一般都很「袖珍」,所以常常被人忽略。土地神是華人最普通拜祭的一穜自然神祇。一般被稱為土地公,又稱為社稷、大王爺、大伯公、后土等。

傳說中土地公的身份有下列幾個說法:

后土的傳說:是古代社稷崇拜的變體,和農業守護有關。他也被奉為守墓神,故不少墳墓旁邊都立有一塊石碑,刻有「后土」二字。

義僕:土地公原為某上大夫家僕,有一次背上大夫之幼女往見其父,途中遇大雪,僕脫衣給幼女保暖,因而冷死。傳說義死後,空中突然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神」八字,時人乃建廟奉祀,並尊為「福德神」。

此外,也有傳說土地公生前本為稅官地方善士的。

有的人稱土地公為「大伯公」。鄉村的交界處、門樓、橋頭、井旁,很多都供奉了土地的神地。規模較大的設有石壇,壇上的神位置有代表土地公的石塊。更具規模的,則建造小型廟宇,稱福德祠。祠中多設兩尊泥像,一為土地公公,一為土地婆婆;或稱為「社公」、「社母」。土地公的形貌多是白髮老翁,右手拿杖,左手執元寶。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誕,很多鄉民都會誠心拜祭,祈求家宅平安。


穿過排頭村、小路, 再登上數百級樓梯(有說是四百以上)後, 離站02*萬佛寺不遠矣


樓梯兩旁的金色羅漢像, 有成人一般高度, 表情十足, 可謂翊翊如生, 相信晚上經過會有點兒恐怖


萬佛寺五百羅漢簡介(圖文)
五百羅漢是中國著名佛寺中彩塑的羅漢群體像, 以雲南省昆明市的笻竹寺的五百羅漢最為著名. 笻竹也因為五百羅漢而享譽世界佛壇, 亦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明珠".

羅漢, 乃阿羅漢的簡稱. 有關佛經記載, 佛祖釋迦牟利住世時, 便有聽他說法傳道的五百弟子, 稱為"五百羅漢". 又傳佛法被滅後, 有五百羅漢重興佛教. 中國佛寺所塑的五百羅漢名號, 皆依(嘉興續藏經)所載排列; 但由於羅漢尚在修行之中, 雕塑師往往發揮創造才能, 有的羅漢堂特別是昆明笻竹寺羅漢堂, 把清代皇帝康熙、乾隆等人也塑入其中, 而且所有羅漢形象逼真, 栩栩如生.

五百羅漢被視為吉祥與力量的象徵, 在人民大眾中家喻戶曉. 佛門善信認為五百羅漢不入涅槃, 長住人間, 為眾生廣作福田, 故仰視妙相, 無不翹誠悲仰. 鑒於五百羅漢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萬佛寺自2000年開始塑五百羅漢. 這五百羅漢皆塑金身, 皆列室外. 塑畢以後, 五百羅漢將成為萬佛寺一道既莊嚴古樸又具現代環境色彩的佛寺景觀, 有力地提升萬佛寺作為香港佛教聖地和旅遊勝地的價值, 為香港宗教和旅遊事業作更好的貢獻.

萬佛寺示
2002年1月1日


進入大門後, 首先遇到的是九層高的萬佛塔(內七層),塔內外均供有佛像,設計獨特,故被選用作港幣一百元鈔標之圖案。


於塔內最高層的鳥瞰風景; 主廟外是一個平台廣場


廣場中還有很多較大佛像,其中最高兩尊即護法大神韋馱(左)觀音大使(右)

韋馱菩薩
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亦是觀音的護法。相傳韋馱將軍因制服了欲偷奪佛陀舍利子的邪鬼而立下功勞,被諸天眾王稱許,成為護法菩薩。韋馱將軍頭戴盔甲,全身披甲,手持寶杵,挺立於石臺上,一派降魔伏妖形象,神威凜凜。
(摘自- http://www.xiang-he.org/exhibition/veda.php?lang=chi)

觀世音菩薩之聖號
是從梵語的 Avalokitesvara 發展而來,漢語音譯「啊那婆婁吉低輸」、「阿縛盧極低濕伐羅」等,意譯為「光世音」。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此菩薩之盛名感召及慈悲威德深植亞洲人心目中,約有三千年歷史。其隨處化身及尋聲救苦之精神,可謂家喻戶曉,老幼皆知,故俗云:「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歷代以來,上至達官,下到平民,甚至國外,皆奉為濟世造福之聖人,拯救苦難之救星、送子送財之神仙,其影響力可謂無遠弗屆。唐朝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名諱,常略去「世」字,簡稱「觀音」,而沿用至今。

道教與一貫道亦十分尊敬觀音菩薩,在道教中稱為「觀音大士」,在一貫道中稱為「南海古佛」。

在佛教中,祂是西方極樂世界現在的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在中國,唐朝以前稱之為「觀世音菩薩」,後為避唐皇李世民諱,改為「觀音菩薩」。傳說阿彌陀佛為其父,大勢至菩薩為其弟。觀世音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未來阿彌陀佛涅槃後,將補處成佛,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梵語:bodhisattv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翻成漢語的意思叫「覺有情」,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佛教認為,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圓滿成佛,總共有五十二個階級。
(摘自- http://www.sacredsplendor.org/practices16.htm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50702090

觀音化身之特德及法相
成道時手托柳枝淨瓶,故此法相最為常見,乃暗本性之所在,唯有返觀自性,方能見自在菩薩,而照見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寺院中,亦有觀音像的左右分置善財童子及龍女仙子,亦以三位一體隱喻居中者為自性真主,兩邊為陰陽日月,亦須陰陽會照、日月合明方能使真人復出,覺性不昧。

夙性慈悲,在母胎時即不葷食,常勸世人發慈悲,不殺生不食肉。且隨類化渡眾生,不分良善醜惡、貴賤賢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求必應。為教化不同類的眾生,常因時代、環境、風土人情、習慣、知識及眾生類別之不同,而示現不同的形相。

觀音菩薩於種種國土,現種種身,說種種法,應眾生根機,化益眾生。故有三十三應化身(亦有書記為卅二化身)之觀音菩薩相,今列表如下:

1. 聖者三位: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
2. 天界六種:大梵王身、自在天身、帝釋身、大自在天身、 天大將軍身、毘沙門身。
3. 道內四相: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
4. 道外五族: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
5. 婦童六級: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 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
6. 二王一神:執金剛身。
7. 天龍八部: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伽身。

普門品云:「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能超越男女之限制,自由變現、應化無窮。又能示現三十三種不同的觀音法相,即:

楊柳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圓光觀音,遊戲觀音,送子觀音,蓮臥觀音,瀧見觀音,施藥觀音,魚籃觀音,德王觀音,水月觀音,一葉觀音,青頸觀音,威德觀音,延命觀音,眾寶觀音,岩戶觀音,能靜觀音,阿耨觀音,阿麼提觀音,葉衣觀音,琉璃觀音,多羅尊觀音,哈蜊觀音,六時觀音,普慈觀音,馬郎婦觀音,合掌觀音,一如觀音,不二觀音,持蓮觀音,灑水觀音

以上為三十三種不同的觀音法相,其中白衣、青頸、阿耨、阿摩提、多羅尊等非在印度顯化,約為我國唐朝以後之民間信仰。實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不但能現三十三相,且具有千手千眼以觀凡界塵世,救助受難眾生,每一手中有一眼,每一眼中又有一手,豈只千手千眼,實為無量無數,乃表度一切眾生眼到手到,毫無阻擋。千眼代表透澈一切萬法之智慧;千手代表種種濟生利眾之方便,顯示菩薩之大智與大悲。

據〈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記載,觀世音在過去無量劫中聽 千光王靜住如來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發愿說:「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身千手千眼具足。發是愿已,應時俱足。」

南海古佛之化跡因緣
正法明如來- 悲華經曰:「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王子名不眗,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王子名泥圖,即普賢菩薩。」,

不眗曾發宏愿,要解除世界眾生的一切苦難。後轉輪聖王成佛,即為阿彌陀佛;不眗也經數十年修煉而成佛,號為「正法明如來」,為使眾生成佛,又示現為菩薩身,成了父王-阿彌陀佛的左脇侍,其弟大勢至菩薩也成為父王的右脇侍,助佛弘化。

悲華經又載,當未來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淨土涅槃後,觀世音菩薩便將接續此法王之位,再次成就無上佛果,佛號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那時其國土名為「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但吾們亦知阿彌陀佛即無量光、無量壽。又譯為無量壽佛,其壽命無可限量,欲待其入滅,尚有無法計算之年代,足徵觀世音菩薩之悲愿,與地藏王菩薩相當,待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慈航道人- 為觀音菩薩之前生,示現為尊者(阿羅漢的尊稱)之相。

妙善公主- 世俗傳說中的觀音菩薩為妙莊王的第三女,號曰「妙善公主」,這是依據編年通論之記載:「唐高僧道宣律師戒行卓絕,感天神現身與談道法,道宣嘗問觀音大士緣起?天神曰:『往昔過去劫有主曰莊嚴,夫人曰寶應,生有三女,長妙欲,次妙音,三妙善,妙善即今觀音大士。』」據此則觀音大士(大士即菩薩之別稱)於無量劫前曾為妙善公主,惟世俗益以種種附會之謬說耳!

觀音借庫的由來
相傳上天為了考驗觀音大士的道行,便派了五百羅漢下凡化身和尚到觀音廟化緣,觀音毫不猶豫大開倉庫讓和尚吃飽,並將剩餘的食物分給善信,此後民間便將此日子定為「觀音開庫」的日子。

四面佛 BHARAMA (譯中文柏逢唵)
即是佛經中記載的大梵天王 (MAHABRAHMA音譯中文摩訶婆羅賀摩)。根攎佛經記載,掌管地球的諸尊天簡稱為廿八天,不屬於菩薩和羅漢,而是在家的神。

大梵天王之下有八重天,關係人間的禍福、壽命、健康、愛情、金錢、生育、煩惱以及降魔消災等等。根據佛經《摩奴法典》載,大梵天王出生於金胎(梵卵)、金卵殼裂為兩半成為天地、男女、禍福、鬼神、幸運和災難。

大梵天王(MAHABRAHMA)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三大創造之神,現四個頭、八隻手、結吉祥如意座之寶像。因為四個頭像面向四方的寶像流傳於南亞大陸,尤其顯揚於泰國地方,礙於泰語和華語的隔陔,故世俗通外之為(四面佛)。

四面佛的正面像表現慈量無心,(META密達)扶弱救危願一切眾生得成就。由正面順時針方向次序第二、三、四面。

第二面表現悲無量心,(GALUNA噶如喇)憐孤恤寡,願一切眾生圓愛。
第三面表現喜無量心,(MUTITIA摩地達)濟貧惜苦,願一切眾生享富足。
第四面表現捨無量心,(UBGA無別迦)行善積德,願一切眾生修福慧。

八隻手各持一法,各有代表意義:
1. 持令旗:象徵行使法力。
2. 持佛經:顯現智慧無邊。
3. 持法螺:用以賜福施濟。
4. 持唸珠:控制生死輪迴。
5. 持明輪:驅除煩惱消災。
6. 持權仗:代表無上成就。
7. 持寶瓶:表示有求必應。
8. 結手印:發願庇祐蒼生。

大梵天王(四面佛)有很明顯的性格,具有慈悲為懷、博愛心腸、和奮勇向前的氣概以及公正對待的文主精神、更加重要的是講求有諾須實現不可悔約寒盟的剛烈操守。
(摘自- http://www.kingofmaster.com/xxjt/display_content.php?id=24884)

四面佛與十一面觀音
大醒法師對於神佛菩薩是否靈驗的看法 - http://66.163.168.225/babelfish/translate_url_content?.intl=tw&lp=zh_zt&trurl=http%3a%2f%2fhk.plm.org.cn%2fgnews%2f200686%2f2006867085.html


萬佛寺,始建於1950年,1956年完成。

創建人月溪法師,當年由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的簡玉階博士將沙田火車站旁山上的私産“晦思園”贈予月溪法師。法師原擬在此創辦佛學院,後因風波擱置,最後用作興建萬佛寺。至1957年落成,自此成爲香港某種禪林,法緣極盛。曾在北京任哲學教授,抗戰時到香港,后看破紅塵,落髮出家,遂創此寺。

該寺除主廟外,另有三座較小的廟宇建在主廟的山脊上。

萬佛寺院舍分高低兩組建築群,低層包括萬佛塔、萬佛殿、韋馱亭、觀音亭及十八羅漢閣。萬佛殿內供奉佛像逾萬尊,姿態各異;而殿中還供有月溪法師之打從參禪塑像;殿外的觀音像、文殊、普賢菩薩像及羅漢像等均造像雄偉,極爲壯觀。萬佛寺高層建築包括玉皇殿、准提殿、觀音殿及彌陀殿。

主廟正殿為萬佛堂,成正方形,沿墻四周有九層木架,上面擺滿了一尺高的佛像,据說木架上的小佛像總數為12800尊。

廟堂中還有較大佛像42尊,釋迦佛、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及18羅漢等。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同四月初八浴佛節,寺內會舉行法會,由法師主禮誦經,祈求香港繁榮,世界和平,法師用白米砌出丁、財、貴、壽、慧五字,善信參拜後,取小量煮食,據說有轉運解難既作用。

現時,萬佛寺由非牟利機構沙田萬佛寺有限公司管理。


月溪法師一生傳奇,除擅彈七弦琴外,詞作尤爲出色。法師生於富裕家庭,十九歲毅然出家,禮靜安和尚剃染受具。法師甫出家即於佛前燃左無名指及小二指,剪胸肉掌大,炷四十八燈供佛並發三大願:一、不貪美衣美食,樂修苦行,永無退悔;二、遍閱三藏一切經典,苦心修禪;三、以修所得,演說示導,弘修大法,廣利衆生。

數後後,月溪法師晤鐵岩和尚,言談後頓感如飲甘露,由此日夜苦參用功。至某夜,聞風吹梧桐葉聲而頓悟。其後雲遊四方,遍訪名山,隨緣講經說法,行化各方。1933年遊化至香港時,駐錫西林寺,度衆無數。至晚年,月溪法師致力創建萬佛寺。萬佛寺位處半山之上,月溪法師雖年逾古董稀,仍親身擔泥運石,建寺歲月異常艱苦。至1957年,寺院終落成。

1965年,月溪法師突感壽緣已盡,臨終前囑弟子將肉身密封於木箱內,八個月後取出,肉身果然不化。弟子遂依遺示以紅包裹肉身並加漆鋪金,作肉身菩薩,供奉衣寺中的彌陀殿。法師生平著作共九十多種,教化衆生,功德無量。

月溪法師圓寂后,其法身供奉在彌陀殿內,在香港僅此一家。
(摘自- http://www.fushantang.com/1005b/e2014.html)


彌陀殿背後, 經過六十座太歲像後便到了萬佛寺內的高層建築。


令一面的入口, 可看到一巨大壁畫及對聯:

彌勒佛/ 笑佛/ 大肚佛/ 布袋和尚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彌勒佛又稱「布袋和尚」、「彌勒菩薩」、「彌勒」,俗姓阿逸多,意思是無能勝,為三世佛之一: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佛。因為他擅長修慈悲心,常入慈定,故名慈氏。後來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但他卻先於釋迦入滅。入滅後到兜率天內院做「補處菩薩」,即未來佛。兜率天是彌勒的樂園,這裡的一晝夜,相當於人間四百年,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是諸佛的公園,內院是彌勒寄居的淨土。彌勒淨土之所以殊勝,是因為它不像其它的佛國淨土,距離我們的娑婆世界很遠。兜率淨土在欲界,發願往生的人,不一定出家,不必一心不亂,只要受持五戒,常常參加八關齋戒,作福行善,就可以往生了。而補處就是「候補佛修息所」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死後即往生於此。彌勒菩薩既然是釋迦的接班人,為了做好準備,當然要住在「候補佛修息所」。釋迦牟尼佛曾預言,說他要在兜率天住四千年(人間五十六億七千年),然後下生補登佛位。

彌勒佛出生於印度波羅奈國,跟隨舅父阿波離申修行。後來親近佛陀,佛陀為之授記,將來在龍華樹下三會度眾,成為末世眾生美好的希望。彌勒的修行有一特色:「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他發願在世間常行布施,給人慈悲,重視持戒,內觀智慧,不急於像小乘人一樣只求自我的了生脫死。

《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彌勒大乘佛經》是為彌勒三部經。《彌勒上生經》主要講彌勒上生兜率天的事蹟,在兜率內院說法的情況。《彌勒下生經》主要敘述在未來世,彌勒菩薩將從兜率天生,再次降生我們這個世界,然後成道說法度眾。

民間傳說彌勒佛於五代時下凡投胎至明州(今浙江)奉化縣,生時滿屋紅光,但母親因難產而死,父親抱著他失聲痛哭。金山寺住持法明禪師,是阿羅漢轉世,這天正在佛堂坐禪,忽然心緒大亂,難以入定,就信走出寺散心。經過一戶人家,忽然傳出一陣哭聲,他連忙入門察看,知道這嬰兒來歷不凡,於是徵得父親同意將孩子抱回寺院撫養。長大後收他為徒,賜法號「契此」。

廟宇供奉的大肚彌勒,并非是佛教三世佛中的未來佛彌勒,而是布袋和尚──契此。契此長得矮胖,肚子奇大,且行為怪異,天要下雨的時候便預先穿濕布鞋,天晴時則穿木屐,常用竹杖挑著大布袋在街上化緣,凡所需的用品都裝於布袋內,因為出門經常布袋不離身,所以人稱「布袋和尚」。

後梁貞明三年,當端坐在獄林寺盤石上示寂時,說道:「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不自識。」因此布袋和尚被世人信仰為彌勒佛的化身。一直到現代,中國、日本、韓國各地,不論禪門,都安置形似布袋和尚的坐像,普遍被稱為彌勒菩薩。許多供奉彌勒菩薩的寺院,常有對聯寫著:「大肚能容,容卻人間多少事;笑口常開,笑盡天下古金愁。」

據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卷十八所載:「布袋和尚,唐僧,閩人。或問年幾何,曰:此袋與虛空齊年。化後,復見於東陽。」

相傳布袋和尚常常高歌:「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這位「冒牌」的彌勒佛,千百年來取代了佛教中正統的彌勒佛而名揚四海,婦孺皆知。而佛教中真正的彌勒倒鮮為人知。「正統」的彌勒造像,身著菩薩裝,常戴天冠,又稱天冠彌勒。

民間認為,彌勒佛為兜率天淨世界之主,其形象有三十二相,變化多端,除了布袋和尚外,其他形象世人皆不識。而民間亦喜歡彌勒佛喜氣洋洋,笑口常開,肥頭耷耳,袒胸露腹,手掐串珠,箕踞而坐,大肚滾圓的形象。

農曆正月初一是彌勒佛誕辰。


古剎寺院之中,有歷代文人雅士潑墨揮毫撰寫出意味雋然,極之妙趣的楹聯。

北京古剎潭拓寺/ 北京天王殿潭柘寺彌勒佛龕兩邊的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四川樂山凌雲寺的彌勒佛前的對聯曰:
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北,
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知無識;
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月,
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

四川峨嵋山靈岩寺對聯: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四川峨嵋山洪椿坪彌勒佛堂聯云:
處世何妨真面目,對人總要大肚皮。

四川成都附近的新都寶光寺彌勒佛前有一聯云:
你眉頭著什麼急,但能守份安貧,
便將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口笑;
我肚皮這般樣大,總不愁穿慮吃,
只因可包羅萬物,自然百事放寬心。

山東濟南千佛寺彌勒佛前的對聯是:
笑到幾時方合口;坐來無日不開懷。

杭州靈隱寺天王殿彌勒佛像兩側的對聯:
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
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

福建福州鼓山白雲峰涌泉寺彌勒佛前對聯:
笑呵呵坐山門外,覷看去的去來的來,
皺眼愁眉,都是他自尋煩惱;
坦蕩蕩的布袋中,無論空不空有不有,
含脯鼓腹,好同我共樂升平。

台灣高雄市壽山龍泉寺大雄寶殿彌勒像和台中市大雄寶殿彌勒像兩旁的對聯: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摘自- http://www.fushantang.com/1004/d1011.html)


於令一面斜路離開, 沿途有不少佛偈、月溪語錄, 現篩選如下:


途中設有石椅, 稍作休息之下, 抬頭一看, 有如佛光初現


離開萬佛寺後, 步行約30-45分鐘, 到達道風山


道風山的迷宮「明陣」於2005年11月4日正式落成,為到訪道風山之退修人仕,提供一處有助於安靜、禱告、默想及反思的安歇處。此明陣由周子堅先生擔任義務設計;它座落在道風山一處清靜幽雅的沙土地上,以大小相仿的卵形石鋪砌而成。

站03*道風山基督教叢林
關於道風山的傳說,坊間有多個版本:

其一是從前有一個佛教徒因為信了耶穌,自此將充滿佛教色彩的寺廟建築改建為敬拜上帝的聖殿和基督教叢林,而這地就成了今天的道風山了;

而另外一個則是說一個信奉了基督的佛教僧人把寺廟捐給一名的傳教士,而該寺成為了今天的道風山了。
(摘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1%93%E9%A2%A8%E5%B1%B1)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乃由挪威籍宣教士艾香德牧師(Dr. Karl Ludvig Reichelt)創辦。他於1904年抵達中國湖南省傳道。與此同時,他對中國的宗教興趣日濃,並燃起專向佛教徒傳道的異象。他終於在1922年在南京創立「景風山」,招待佛教及道教徒學道。後因戰事的緣故,艾香德牧師於1930年把工作遷移香港,在沙田創辦「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並邀得丹麥著名建築師艾術華(Johannes Prip-Moller) 設計龐大的中國式建築群。艾牧師於1952年3月13日安息主懷,遺體葬於道風山基督教墳場。

道:「神的話」,風:「聖靈的能力」,叢林:「茂林綠野」。

願神的話如靈風颯颯,臨於道風山上,使這片茂林綠野成為聆聽上主聖言之地。


設有紀念品商品, 售賣耶穌肖像的中式剪紙與刺繡, 亦有用中國畫風繪製的聖經故事瓷畫、擺設、明信片等

道風山的繪瓷藝術源自1947年, 目的是協助已歸依基督教信仰的佛教僧侶自立, 並藉著瓷畫藝術, 通過筆墨顏色, 寫出中國基督信徒對福音的領會。半個世紀以來, 道風山的中國手繪福音瓷畫, 展示了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的工作異像與成果。
(摘自- 藝術軒小冊子)


令有一條小徑通往道風山十字架, 路徑生命門(左)背面有孫中山先生題字;  人形石像(右)


十字架前後也寫了二字- "成了"(左); 抬頭一望, 發現"耶穌光"(右)


於道風山之上, 可遠眺萬佛寺


離開道風山後, 到了站04*車公廟

相傳車公乃南宋末年一員猛將,籍貫江西南昌五福,因勘平江南之亂有功,被封為大元帥。後來,蒙古大軍壓境,長驅而入,勢如破竹,宋軍無法抵抗,節節敗退。宋帝在左丞相陸秀夫護駕下,逃難來港。當時,車大元帥亦護駕南來,途中因病逝世。鄉民因念他忠直英勇,死後奉若神明。


大圍車公廟聞名遐邇,建於明朝末年,至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與荷里活文武廟、黃大仙廟、佛堂門大廟並稱香港四大廟宇之一。

創建年代不詳,應早於明朝未期。於1890年及1993重建。保留了光緒十六年重修的碑文。該廟在1994年重修後,也刻了「車公廟擴建落成碑記」,記述沙田車公廟的歷史。原本的古廟位處現今車公廟背後,平時不開放給市民入內參拜。

車公廟入口兩旁的石柱上掛有一幅對聯,廟宇左邊的走廊上設有解簽看相的攤檔,主殿兩旁建有鐘樓和鼓樓。雄偉威武的車公神像屹立於主殿中央的神壇上,高27米,用仿銅鑄成,身穿鎧甲,腰懸寶劍,威風凜凜,氣勢懾人,使人敬畏。

廟宇四面築有圍牆,正門兩旁擺放了一對石獅子。廟宇為一進式的建築,大殿名為「車公殿」,殿前的空地擺放香案,兩旁有石像和廟宇重修的碑記。

殿堂二樓長廊右首為「鼓樓」,擺著一個大鼓,左首為「鐘樓」,放有一巨鐘,鐘上刻著「國泰民安」四字,牆壁上有一幅宋代書法家蔡公甫的拓畫。

新廟殿前有一大廣場,設有祭台、風車、聚寶爐等,可供善信在露天拜祭。


車公殿正修葺中, 不能進內參觀

該廟為車公之府第,是本港最興旺的廟宇之一。每年都有很多善男信女到車公廟參拜,特別是年初二車公誕,或年初三赤口,更要勞動警方和運輸署特別安排交通及維持秩序。

廟內有製銅風車,相傳參拜車公後,一轉風葉,可以「運轉乾坤」。據說,逆境者轉風車可望轉順境,順境者轉風車則可能相反,信不信由你。參拜車公後,應輕敲鼓三下,意思說親自到此誠意參拜車公,最好別亂敲一通。

大圍的車公廟, 昔日其奇特的地方就是「大炷香」特別多,即形如一個旋轉的塔形的香,也叫「塔香」。到車公廟拜神的善男信女,多喜歡點「大炷香」這種大型旋 轉的塔香,廟內的大殿頂上掛到滿,一直掛到出廟門口,足足有數百個之多。廟中的「大炷香」掛滿了,仿如一個大「香海」。這些香,巨型的點著可燃燒 足一個月,中型的亦可燃燒十五日,小型的燃燒七日。可惜此情此景今已不復見,因華人廟宇委員會規定善信不可帶大香入大殿了。


據《新安縣志》記載:「在縣東九十里,瀝源村下有車公廟。」

這座古廟之所以建立,有兩種版本,其一與鎮壓瘟疫有關,另一則據說和田心村村民開村的風水有關。

明末崇禎年間,新界各地突然疫症流行,傳染極快,人們不知是何種疫症。當時沙田一帶最流行。鄉人研究史書及縣志,發現宋朝有位車大元帥,不特平賊有功,所到之處,疫症亦立刻停止,鄉民因此到蠔涌請求當地父老,允許抬著車公孫兒的神主牌,到沙田各鄉巡遊,請車公消災解難,果然神靈顯現,瘟疫消除。沙田村民有感神恩,就請人塑了車大元帥的塑像,並在此建一間車公廟,立廟祀奉,以鎮壓疫症,果然廟成之日,疫症即不流行。

另一說法是昔日田心村村民創村時,曾聘請堪輿大師到村勘察,發覺村前有三支河流交匯在此。同時,背後北枕青山,風水極佳。最適合興建一座廟宇座鎮水口,日後自當丁財兩旺。因此,村民踴躍捐款,集資在該處興建這座車公廟,供奉車大元帥。

後來,恰巧瀝源發生瘟疫,許多人不明不白染病死亡,村民無不驚惶失措,以為是邪魔作怪。當時醫學尚未發達,村民除了求神保祐外,別無他法。

鄉民只有把希望完全寄託在車公身上。他們為了驅病辟邪,於是抬著車公神像遍遊各鄉,敲鑼打鼓,猛燒炮仗。後來瘟疫果然消失了,鄉民認為車公十分靈驗,乃延請僧侶道士設壇建醮,祈求車公庇佑境泰民安,風調雨順。又在車公廟前許願,每隔十年舉行一次建醮盛會,以酬謝神恩。自此,十年一度的打醮,便成了沙田區的盛事;而車公亦從此遠近聞名,慕名前來拜祭者日眾。

初時,這廟的規模很小,大門兩旁花崗石門楹,刻有門楹一副:「車轉普天下般般醜心變好,公扶九約內事事改禍為祥。」

昔日的車公古廟,在水湄、河畔,村民要到廟裡拜神,先要誇過一條石橋才能抵達。《九約竹枝詞》說得好:車公廟畔水洋洋,徑口林深草木荒;共說神靈多庇佑,五更鐘響即焚香。

1989年,華人廟宇委員會鑒於每年新春期間,車公廟香火鼎盛,由於廟宇地方狹隘,而進香人數太多,以致秩序紊亂,所以決定將車公廟重新擴建。終於在1991年獲得政府批出土地,這項工程於1994年完成,全部費用達五千萬元。新廟總面積達九千零五十平方米,比原來的二千多平方米大得多了。新廟殿前有一大廣場,設有祭台、風車、聚寶墟等,可供善信在露天拜祭。

新春期間,特別是年初二、三車公華誕那天,來自港九各地到車公廟參神的善信,便有十多萬人。有些人因為無法擠進廟內參拜,竟然在附近空地燒紙焚香,其場面之鼎盛,可以想見。如今在大殿外,豎立了一塊碑,上寫明「善信注意,入殿參神,只准攜帶三支清香 ,華人廟宇委員會示」。

事實上,車公誕乃農曆正月二日,但年初三前來拜祭的善信遠比年初二為多。這是因為年初三乃「赤口」,中國人一般按傳統不外出拜年,怕容易與人不和,產生口角;所以倒不如轉而前往車公廟參拜。
(摘自- http://www.fushantang.com/1005/e1004.html)


車公廟擴建落成碑記
夫立廟奉祀為一方之鎮神凡通都大邑鄉村僻壤莫不常常見之或以其有功德於民名在祀典則崇德報功臣俎豆馨香廟食古世固其宜也若夫藉廟貌之莊嚴顯聲靈之赫濯壯山川之色肅風雲之氣使參拜者肅然瞻仰嚮往夫起敬者其意誠畏威者其身修心存敬畏之念自向善而去惡此尤具深意焉

原夫車公乃宋朝大將籍貫江西南昌因平江南之亂有功歿後封贈大元帥百姓以其忠直英勇尊為神靈明末沙田發生瘟疫村民稟請車公鎮壓奏效果然村民乃建廟崇祀每年以農曆正月初二日三月廿七日六月初六日及八月十六日為車公寶誕而以元旦次日香火最為鼎盛

本廟於一八九零年(光緒十六年)重修一次廟內碑文具載其事其他重修年月則略無所聞地本負山朝水環境清幽以滄桑屢易樓宇屏敝今在稠密人煙中矣本會於一九三六年接管斯廟以殿宇破落規模狹小乃斥資四千萬港元重營擴展既存禮典之來源亦增地方之勝概今歲落成莊嚴輪奐恭請

政務司孫明揚太平紳士主持揭幕典禮四方來觀神人士慶誠盛事也爰  貞  誌其概略焉

華人廟宇委員會 謹識
公曆一九九四年歲次癸酉臘月


正所謂"入屋叫人、入廟拜神", 要求簽先要拜神, 用了廿多元(豐儉由人)買了一份香燭(左), 廟內職員很熱心幫助, 指示每個拜祭步驟

拜祭後拿了簽筒(中), 租筒費用為$5, 求了一支"十四中簽"(右), 再找解簽師傅, 費用為$10

鉞能罰惡明天意, 善者貞祥惡炎殃;
公道但存方寸地, 那有驟雨列風霜

是次試求姻緣, 師傅話感情會有波節, 如已結婚或會離婚, 並說了一些人生哲學, 亦可請師傅作法轉運, 費用由千多元至萬多元以上不等


離開車公廟後, 順道參觀站05*曾大屋

曾大屋位於博康南端,毗鄰獅子山隧道公路,是典型的客家圍村之一,是曾氏家族的根據地,始建於一八四八年,歷時二十年才完成。該建築物以花崗石、青磚及實心木材造成,是沙田保存得最完整的粵東客籍圍村。


沙田最早的先民是本地人, 他們約於五百年前移居至此, 在區內開村立業; 客家人則在二、三百年前開始在沙田聚居。曾大屋約於一百三十年前由一位石匠所建, 這位曾姓石匠在西灣河經營石礦場, 並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 發了大財, 決定以畢生積蓄興建一條氏族圍村供子孫安居。

 

曾大屋呈長方形,共三進。屋與屋之間有通道及天井相連;圍牆上有排列整齊之槍孔及瞭望孔,圍牆的四角有更樓和炮樓,用以防禦外敵入侵。北面的圍牆有三個入口,門頂作圓拱形,正中的是正門,直接通往祠堂。


祠堂位於最後一進排屋的中央,是舉行祭典及儀式的地方。在大屋前面有一個庭院,從前村民便是在這裡簸穀及風乾農作物。前庭有兩口水井, 曾幾可時是圍村的食水來源。大屋瓦頂的飛簷別具特色, 雕塑有鎮宅僻邪的作用。這條圍村通稱曾大屋, 又名山下圍。
(摘自- http://www.bighongkong.com/bhkphoto/tsangtaiuk/
http://www.gohk.gov.hk/chi/welcome/st_spots.html?spots=9)


大門鐵閘(左), 款式近似吉慶圍的大鐵環門; "木柵"(中); 已封閉的水井(右)



後記
近期看了一套紀錄式影片- "宗教的荒謬", 內容簡介如下:

这部影片的名字是“宗教”和“荒唐”两个词的结合,该片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了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根源,以及它们对日常生活和政治领导人的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当被问及这部影片想要告诉人们什么时,查尔斯说:“你听说的有关宗教的一切显然是荒唐、可笑的,从根本上说非常滑稽。”该片颇具迈克尔·摩尔的记录片的感觉,但又有马赫的一种不尊敬和常常亵渎的访谈风格。实际上,在片中对宗教领袖和学者的访谈中,当马赫和查尔斯指出宗教教条和信仰结构中的矛盾和荒谬时,不止一次被吃惊的宣传人员打断。
(圖文摘自- PPS http://bk.pps.tv/ct202617110/)

有興趣可以到以上網頁一看


於網上搜查過一些有關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與及伊斯蘭教的資料, 它們同樣相信一位神(耶和華/ 亞拉/ 上帝), 卻因不同國家、種族、文化、立場、與及對經文、預言、啟示等不同理解和演繹, 於歷年來演變成不同宗教與派別分支。亦因大家的演釋不同, 令到千百年來, 除了不同教徒的見解之爭, 而分化了各民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亦是國與國之間挑起戰爭的最佳理由。

本身沒有宗教信仰, 相信大部份宗教衍生的出發點, 皆為導人向善, 宣揚愛與和平, 並以償善罰惡的方式, 提供與約束做人處世的方針, 以改善人性的本質, 達至社會共融; 但單以耶路撒冷為例, 多年來亦是一個寸草不生的戰場, 究竟信仰已否偏離原意, 被"世人"利用為控制人心思想, 達成鞏固政治、經濟等利益的工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