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11/ 中環‧域多利監獄



deTour2010 簡介
長一輩聽到「監獄」二字,甚為抗拒,他們有一句口頭禪:「生不入官門,死不入地獄」。不過,凡事應從多個角度看,會有不同結論。由AOD與香港設計中心合辦的「deTour2010設計‧文化‧藝術展覽」,內容是以香港的域多利監獄為主題,展期由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二日,屆時,監獄開放予公眾參觀,大家可首先從古蹟角度出發。(裏面的藝術裝置,可以從任何創意性的天馬行空角度理解。)

這是香港殖民地時代的第一所監獄,於一八四一年建成,屬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建材為花崗石及紅磚。監獄原三層高、兩層高和單層式建築物各三幢,其中包括單式及複式囚室、特別看守室、醫院(域多利醫院)、廚房、飯堂、洗衣房、運動場(exerciseyard)及行政大樓。

二○○六年,域多利監獄正式停用。展覽主題所用的兩個英文字deTour,可以理解為「迂迴人生路」,有些人有時候是會走錯路,但能及早糾正,終會到達目的地。

域多利監獄和毗鄰的前中區警署及前中央裁判司署鼎足而三,構成香港開埠時刑事司法系統的核心。現在,該三個機構都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參觀完域多利監獄後,可順道到附近的前中央裁判司署和前中區警署一睹兩者的外貌。
(摘自- http://news.hk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128989&section_name=wtt&kw=115)


deTour Map 可按下放大


高座庭園(右)/ Nespresso免費提供咖啡, 於出發前抖擻精神, 感激!(左)


香港的建築風格,因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而自成一家,代表權威與正義的警署建築中,亦能找到時代變遷的痕跡。

舊中區警署與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組成了象徵法律及紀律的歷史建築群。舊中區警署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是1864年興建的大樓,由花崗石製成的樓梯和地板見證了歷史變化;而與之毗鄰的域多利監獄於1841年落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部份建築受轟炸而損毀,經修復後,再作監獄之用。
(摘自-香港築跡 http://programme.tvb.com/lifestyle/hkartchitecture/episode/8/#page-1)


域多利監獄(Victoria Prison, Victoria Gaol)
是香港殖民地時代的第一所監獄,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東段之首,奧卑利街斜路山腰上,是舊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在2006年結役之前,域多利監獄一直是香港監獄系統的中心樞紐;由於她見証香港開埠、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作為收容越南船民的第一收容港及香港懲教系統的歷史發展過程,所以有香港人認為它是值得保留的歷史建築物。
(摘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F%9F%E5%A4%9A%E5%88%A9%E7%9B%A3%E7%8D%84)


面向高座庭園的D倉西翼外牆(左)/ 白鴿(右)

白鴿- 和平象徵由來01
把鴿子作為世界和平的象徵,並為世公認,當始於畢加索。1940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佔了法國首都巴黎。當時畢加索心情沉悶地坐在他的畫室裏,這時有人敲門,來者是鄰居米什老人,只見老人手捧一隻鮮血淋漓的鴿子,向畢加索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原來老人的孫子養了一群鴿子,平時他經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條作信號來招引鴿子。當他得知父親在保衛巴黎的戰鬥中犧牲時,幼小的心靈裏燃起了仇恨的怒火。他想白布條表示向敵人投降,於是他改用紅布條來招引鴿子。顯眼的紅布條被德寇發現了,慘無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樓下,慘死在街頭,還用刺刀把鴿籠裏的鴿子全部挑死。老人講到這裡,對畢加索說到"先生,我請求您給我畫一隻鴿子,好紀念我那慘遭法西斯殺害的孫子"。 隨後,畢加索懷著悲憤的心情,揮筆畫出了一隻飛翔的鴿子--這就是"和平鴿"的雛形。1950年11月,為紀念在華沙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畢加索又欣然揮筆畫了一隻啣著橄欖枝的飛鴿。當時智利的著名詩人聶魯達把它叫做"和平鴿",由此,鴿子才被正式公認為和平的象徵。
(摘自- http://big5.chinaxinge.com:81/HTM/03.htm)

由來02
畢加索喜歡畫白鴿,因為童年時父親在家養白鴒。1948年,他的其中一幅白鴿作品獲選為1949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和平會議」的海報。其後他再為瑞典斯德哥爾摩、奧地利維也納、意大利羅馬等地舉行的國際和平會議,創作不同形式的白鴿海報。畢加索早期畫作child with a dove(抱鴿子的小孩)。
(摘自- http://life.mingpao.com/cfm/probe3a.cfm?File=20091105/probe04/gfq1.txt)

由來03
「聖經」故事記載,方舟上的諾亞為了知道洪水是否退去,放出黑鴉和白鴿。上帝最後讓白鴿啣回橄欖枝,表示洪水退盡,人間還有希望。西方藝術創作開始大量利用鴿子與橄欖枝象徵和平,沿用至今。據說鴿子的圓頭、小嘴、胖嘟嘟的外型,和咕咕聲的特性,也是被視為和平象徵的原因之一。白鴿雖是和平象徵,但真正的和平還是需要靠人類努力。我們必須要真正了解和平的珍貴,並去實踐,才能讓世界越來越美好。
(摘自- http://www.cna.com.tw/ShowNews/WebNews_Detail.aspx?Type=ImageStory&ID=201002050002)


彷彿置身雞籠之中

監獄歷史
域多利監獄是香港首座西式永久建築及首座監獄,於1841年8月9日建成,雖然當時《南京條約》尚未簽訂、香港仍未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但由於英國軍隊早已經在香港島水坑口登陸並佔領香港島,英人亦已開始在香港建立維多利亞城,監獄是為當時實際需要而建造;可見她在香港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曾駐守於域多利監獄的李兆安說,監獄早期專作監禁海盜及土匪,但地下囚室卻絕少使用,傳聞英國政府曾在此收容一些反清革命分子,再安排轉送外國,據說國父孫中山先生亦在其中。

1930年胡志明曾在香港組建越南共產黨(後用名有印度支那共產黨、越南勞動黨)。翌年6月,胡志明在香港被港英政府逮捕,關押於域多利監獄,等候押返越南的法國政府處置。

1941年香港保衛戰期間,大部份建築受損,香港淪陷後被用作囚禁同盟國政要及將領。1945年香港重光,1946年當局修復後監獄重開,並為中度設防院所。當香港宣佈成為第一收容港後,域多利監獄亦被用作轉送及遣返越南船民的中心;隨後她發展成擁有現代管理系統的難民甄別中心,同時在不同監倉收容等候甄別的男性及女性船民。

1937年赤柱監獄落成之前,域多利監獄是香港殖民地早期司法系統的中心。

1995年9月8日,域多利監獄被宣佈成為法定古蹟,連同毗連的舊中區警署及前中央裁判司署組成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2006年3月12日,域多利監獄正式結役,但香港政府仍未有為這座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地標設立完整計劃。
(摘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F%9F%E5%A4%9A%E5%88%A9%E7%9B%A3%E7%8D%84)


D倉西地下/ 一樓
"My Chair- DIY Cardboard Chair" by MUJI x Ambassadors of Design香港設計大使(左); "Designer Exchange"(右)


建築
域多利監獄至今仍然保留著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主要建築材料為花崗岩及紅磚石。

監獄包括三幢三層高建築物、三幢兩層高建築物及三幢單層高建築物,包括單式及複式囚室、特別看守室(special unit)、醫院(域多利醫院)、個廚房、飯堂、洗衣房、健身室(exercise yard)及行政大樓。

監獄經歷過多次擴建,特別是1895年以新喬治亞式(Neo-Georgian)建築風格建成的D倉。在1914年,B倉、C倉及E倉亦因當時需要而擴建。

整個中區警署建築群北至荷李活道,南至贊善里,東至上亞厘畢道,西至奧卑利街。
(摘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F%9F%E5%A4%9A%E5%88%A9%E7%9B%A3%E7%8D%84)


D倉西- "Designer Exchange" Exhibition; 沒有簡介


D倉西女囚犯層- 無論畫板或是唐老鴨卡通人物, 皆已屬古蹟一列


D倉西- 樓梯窗口


D倉西- 樓梯/ 由上以下(左); 由下以上(右)


D倉西頂樓- 牙科保健室


D倉西頂樓- 病房


可讓職員一眼關七的牆身裝置, 以防止犯人躲於近門牆後暗位
(一眼關七的"七"- 前後左右上中下)


可讓職員窺察近門牆後暗位, 令犯人無所遁形


牆身壁燈(左); 天花吊扇(中); 牆身風扇(右)


鐵窗邊緣


D倉西- 女子/嬰孩區(左);  育嬰室(中); 藥劑房(右)


洗手間- 花灑(左), 座廁(中), 浴缸(右)相信是供給剛出生的嬰孩


C倉頂層(左); 三層鐵架床(右)

C倉- JIPO


倉與倉之間牆身, 滿佈鐵絲網


衛生樓- "Local Dutch/ BuyMeDesign"


營房大樓三樓迴廊(左); 房中特式穿孔圖案天花(中); 餐廳(右)

營房大樓- "Golden Egg/ Takafumi Hara/ Masayuki Kurokawa/ PolyU/ HKU/ HKDI"


營房大樓與前中區警署前的一棵芒果樹


前中區警署- "香港攝影節2010- 香港最早期照片展"


F倉- "Designers Exchange"


F倉地下- Kilometer Water by Hideyuki Nakayama


F倉地下- The Shape of the Rain by Nice Rennie(左); Stick Mobile by Jin Kuramoto(右)


F倉地下- Waterfull by NOSIGNER

 

F倉一樓飯堂- Wandering in the Cultural Prison Mall! by Lam Laam Jaffa; 裙下風光(右)

作品由藝術家穿著日本校服騎自行車從日本的監獄漫遊到香港的監獄的錄像為引子,帶領觀眾進入另一個角度去看日常生活。在日本交流期間,發現以前的日本監獄變成曾是日本最高的商場,但同時亦有大量的小手工商店仍然可以有尊嚴地生存著。回看香港,大量的商場仍在不停擴張之時,百年老店則陸續關門。我們生活窄小的土地上,是否困在真正的監獄已並不重要,對物質無止境的追求慾望才可能是我們真正的困籠。

此計劃邀請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的女工幫忙製作校服裙及配件,讓人人都可以變得青春,重拾少年時的夢想。單車亦是城市中的另一種生活選擇的代言。慢一點,有甚麼不好。

我希望生活可以有選擇,亦冀望這幢大樓不是另一幢很快地被消費掉的文化商場。
(摘自- 現場簡介)


地面的部份牆身(左); 貌似監獄電影中的"黑房", 伸手不見五指的隔離懲罰(中); 鐵絲網(右)


香港築跡 第8集 - 警署
0:00- 09:22段介紹中區警署
http://mytv.tvb.com/lifestyle/hkartchitecture/110725#page-1


玉葉糖水
在中環伊利近街的街頭,有一個糖水鐵皮大牌檔,檔口細細,卻在這一條斜路上飽經了100年風吹雨打,一直用心製作傳統港式甜品。
原來玉葉甜品屬於家族生意,由現任檔主的外祖父李先生一手創辦。牌檔起初在士丹頓街經營,並且還沒有名字,及後約於七十年代,由第二代檔主(現任檔主的媽媽)接手時,才以她自己的名字「玉葉」命名。及至1988年,應市政局的要求,搬遷至現址伊利近街繼續經營。現在牌檔由第三代後人李氏夫婦主理,而原本由丈夫李先生在玉葉隔鄰開辦的「民園麵家」,亦已於2006年與玉葉二合為一,成為既有傳統甜品又有粉麵的鐵皮屋大牌檔。
(摘自- http://www.100bestrestaurants.com/?router=restaurant_info&restid=16154)

民園麵家
二○○五年年中,民園持牌人黃光慶病逝,黃光慶在港唯一親人黃細君及民園另一合夥人李建坤,要求食環署酌情處理,但即使黃細君及李建坤多次約見食環署,甚至有區議員成功收集逾八百個市民要求保留民園的簽名,食環署仍死守僵化規條,麵家終在同年七月三十日結業。

黃細君表示,民園犧牲卻換來政府願意檢討大牌檔牌照政策,勉強算是一份安慰獎,李建坤目前在民園原址對面地舖繼續開業,亦已於2006年與玉葉鐵皮屋大牌檔二合為一。
(摘自- http://the-sun.on.cc/channels/news/20080605/20080605031941_0000.html)

存大排
由於政府已停止發出大牌檔牌照,傳統大牌檔已買少見少,全香港只剩下28檔,分佈在中西區(10家)、灣仔(4家)、深水埗(14家)和大澳(1家)
(摘自- http://www.hkdatabase.com/component/option,com_openwiki/Itemid,2/id,%E5%A4%A7%E6%8E%92%E6%AA%94/)


最愛牛腩麵($16)沒有梘水味、腩汁濃郁, 與清甜海帶綠豆沙($7)


公利真料竹蔗汁(左/中); 黎明都話正野!(右)
竹蔗汁($7)甘甜, 生津解渴; 怕甜另有竹蔗水($6)

公利真料竹蔗水1948年創立,店舖的裝修一直沒變,使顧客有時光倒流、重回上世紀40年代的感覺。多年來,店舖見證着荷李活道一帶的變遷。公利能夠做到街知巷聞,秘訣與其認真製作有莫大關係。由選料到製作絕不馬虎,招牌貨蔗汁和竹蔗水選用中國沿海一帶上等的大玉蔗,特別是蔗汁,製作過程一點都不簡單。店舖創辦人崔氏的後人,堅持親自削蔗皮,保證蔗汁色澤青綠,然後將玉蔗焗個多小時,為的是辟除蔗的竹腥味,最後才將玉蔗榨汁,每個程序都一絲不苟。由老街坊生意開始,現在連外國遊客都慕名而來,負責人崔太說﹕「沒有外賣杯的年代,以往的老街坊,多用暖壺甚至潄口盅盛載蔗汁,客人駱驛不絕。現在除了老街坊,還多了遊客,蔗汁最早期賣斗零一毫一杯,現在賣7元一杯,可是租金不斷上漲,也賺不到什麼錢。」雖然崔太的說話中處處流露出經營上的艱辛,但多年來一直沒有放棄,因為與街坊所建立的感情,並非金錢可以衡量。


後記
難得再度開放, 將域多利監獄"活化"為藝術展覽場地, 既可欣賞藝術展品, 亦可一睹歷史建築物的風采。

政府有意發展域多利監獄為古蹟旅遊項目, 方案仍在進行中, 亦曾引起不少團體爭議計劃方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