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16/ 筲箕灣‧海防博物館



由筲箕灣B2出口出發, 途經阿公岩村道的鐵皮磚頭村屋


海防博物館
博物館的前身是舊鯉魚門炮台,是百多年前香港最具規模的防禦工事,亦是1941年香港保衛戰的一個重要戰場。今天,炮台已改建為博物館,保存和展示香港六百年的海防歷史。
(摘自官方網頁-http://www.lcsd.gov.hk/CE/Museum/Coastal/b5/section1-1.php)


經過停車場後, 見到一座1880年代十英吋後裝大炮


大炮後面有三架於英治下註港的軍事戰車


英國製雪貂二型巡邏車


英國製撒拉森二型裝甲運兵車


英國製彗星一型坦克車


接待大堂(左), 購買$10入場費, 乘坐升降機至鯉魚門岬角頂, 開始參觀旅程(中)

六十四磅前裝線膛大砲的操作用具(右), 推彈錘- 把火藥與砲彈推入砲管內; 螺旋杆- 清理管內火藥碎屑; 海綿錘- 浸濕後弄熄砲管未端包裹火藥布的碎屑


中央砲台- 六十四磅前裝線膛大砲


可遠眺對面的阿公岩及東區走廊


二十五磅二型野戰砲(左); 前鯉魚門堡壘/ 展覽廳


堡壘中央露天廣場, 從前是士兵集散的地方(左); 堡壘頂部, 加建了玻璃外牆及休憩設施(中); 保壘地下室通道設有天窗(右), 以作空氣流通之用


保壘設有18個地下室,裝配了現代化的博物館設備,常設展覽"香港海防六百年",展示香港自明清兩代、英治時期、抗日戰爭以至回歸以後的海防歷史。除了文字及圖片說明外,還展出四百多件歷史文物,再配合多媒體視聽節目,使參觀者對香港海防歷史有進一步的認識。


明清時代海防展覽品


鴉片煙槍及用具


日軍侵港展覽品


英治時期- 六枚不同年代的炮彈


英治時期的英軍生活環境(左); 香港義勇防衛軍第二隊將士在赤柱村附近奮勇抵抗日軍的情景(右)


"突破重圍- 從香港到惠州"展覽(左), 展示出1941年聖誕節, 香港向日本投降後不久, 68名英國及中國官兵從海路逃亡, 突破日軍的重重封鎖, 最終在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登岸的有關資料; 二次大戰期間的軍人服飾(中/右)


保壘設有不少地下通道, 通往其他户外設施


可通往炮台、壕溝、溝堡、彈藥儲存室等設施


堡壘頂部可通往餐廳、洗手間


其他軍事設施、大樓


可參觀南、西、北壕溝與溝堡的室內及室外環境

溝堡外設有小河溝(左)以防止敵人接近; 溝堡設有吊橋, 可隨時收起(中); 溝堡牆壁開有槍洞(右), 可從槍洞伸出機槍和步槍攻擊


只可外觀的溝堡


油庫設有兩口小油井, 儲存潤滑油, 供魚雷發射所用(左); 機器房及儲電機房殘蹟(中); 40毫米口徑博福斯式高射炮


布倫南魚雷發射站; 從未在戰爭中使用過


由岩洞開鑿而成的布倫南魚雷發射站(左); 魚雷經此滑道下水發射(右)


鯉魚門渡口炮台(左); 天馬艦船錨(右)


火藥庫/ 現作陳列十門小型火炮及兩座紀念碑


離開東大街海防博物館後, 回程可到東大街天后廟(左)及對面的安利魚蛋粉麵(中), 一嘗招牌清湯腩拼片頭河(右)



官方網頁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Coastal/b5/section1-1.php

相關網頁
http://footprint.webng.com/sight/museum/mcd.htm

所需時間
是次用了3小時參觀, 如要細心閱讀所有展覽文字及展品, 可預多預2小時

後記
整個戰時遺址也保育得宜, 加上後建的堡壘上蓋及其他設施, 參觀古蹟之餘, 亦可藉著展覽館了解更多相關歷史資料。

此館的各個古蹟景點分佈於整個山頭, 行走的路程頗多, 也需要不時上落地道樓梯, 適宜穿著輕鬆便服。

大多房間、通道均於山內開鑿, 牆身與頂部用上紅磚鋪砌; 地下通道與壕溝四通八達, 可穿梭各個山頭據點, 不禁讚嘆當時建築工程的技術與心思。

獨個兒穿梭各個地下通道, 加上天氣陰涼, 不禁想起戰時的情景畫面; 由其於布倫南魚雷發射站的石洞內, 只聽到海浪不斷拍打岩石的聲音, 令人肅然起敬。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