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後的和昌大押; 於日常生活裡, 或會不為意擦身而過不少歷史遺址
改建前的和昌大押(圖摘自-市區重建局)
站01*和昌大押
莊士敦道60-66號面向莊士敦道,是現時少見的四幢相連陽臺長廊式樓宇,樓宇的若干部分估計早於1888年興建。座落於1887前填海所得的土地上。(摘自-市區重建局)
建築特色
-唐樓過去只有華人居住,故常稱為唐樓。此種建築風格於十九世紀在中國南方城鎮甚為常見;
-唐樓乃歷史衍生,包括香港經濟發展、二次世界大戰及中國難民潮湧入香港;
-結合中西建築特色,4層高窄長形的樓宇連成一排,面向莊士敦道處設有陽臺長廊;-面積約為450 - 700平方呎,樓底高,設有採光井,通往陽臺處裝有法式大窗;
-沒有廁所設施,由專人收集「夜香」;
-地下曾經用作家庭式商鋪,樓上為住宅;
-行人路為騎樓底覆蓋。(摘自-市區重建局)
市區重建局網頁
http://www.ura.org.hk/html/c806000t2e.html
相關網頁
和昌大押的真實與仿真
地下現為衹月, 是本地家品品牌OVO home開設的中菜餐廳; 一樓與二樓為英式酒吧餐廳The Pawn
相關網頁
The Pawn
站02*藍屋黃屋橙屋
相傳當年政府因修葺時不夠油漆, 用了水務署餘下的藍色油漆, 而演變成現時富有歷史價值及特色的藍屋, 可謂神來之筆
相傳當年政府因修葺時不夠油漆, 用了水務署餘下的藍色油漆, 而演變成現時富有歷史價值及特色的藍屋, 可謂神來之筆
藍屋其一地鋪, 於1920年代曾為華陀廟, 1950年代被黃飛鴻徒弟林世榮的姪兒林祖開辦的武館所取代, 1960年代至今為林鎮顯醫館;
醫館旁邊為灣仔民間生活館, 由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發展服務與其他社區人士成立, 為香港首個民間博物館。定期舉辦公眾展覽、生活文化遊、工作坊等, 以保育及推廣灣仔地區的文化;
二樓曾為鏡涵義學, 附近地區小孩提供免費教育;
四樓曾是鮮魚商會的會議室
(內容摘自- 香港房屋協會/灣仔民間生活館)
香港房屋協會
灣仔民間生活館
黃屋(左)
屬罕有的1920年代中式戰前唐樓建築, 屋頂用木柱建成, 並舖上凹面的中式瓦磚。(圖文摘自香港房屋協會)
橙屋(右)
只有40多年樓齡, 但一梯一伙的狹長建築反映當年香港居住特色
(摘自- 香港周未逍遙遊)
附近有不少外牆顏色鮮艷的唐樓建築, 不知是否被藍屋的特色影響(左), 由其藍屋旁比黃屋更黃的唐樓(中); 由市建局與南豐合作的灣仔重建項目Queen's Cube(右)
Queen's Cube
每層提供四伙,當中三伙為開放式設計,面積由401方呎起,其餘一伙為一房間隔,面積582方呎,定價主要參考同區星街新盤,市場料意向呎價約1.7萬至1.8萬元。黎學良估計,該盤單位最低呎價約1.5萬元起,入場費約600萬元,大部分單位售價料1,000萬元以內。
(摘自-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00921/00204_001.html)
看罷Queen's Cube官方網頁的平面圖, 為開放式設計, 實用面積相信少於300尺, 但售600萬元, 真是古語有云的黃金屋?
相關網頁
Queen's Cube官方網頁
http://www.queenscube.com/
林鄭: 市建局上了一堂 Queen's Cube反應冷淡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026/4/kxaa.html
Queen's Cube
每層提供四伙,當中三伙為開放式設計,面積由401方呎起,其餘一伙為一房間隔,面積582方呎,定價主要參考同區星街新盤,市場料意向呎價約1.7萬至1.8萬元。黎學良估計,該盤單位最低呎價約1.5萬元起,入場費約600萬元,大部分單位售價料1,000萬元以內。
(摘自-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00921/00204_001.html)
看罷Queen's Cube官方網頁的平面圖, 為開放式設計, 實用面積相信少於300尺, 但售600萬元, 真是古語有云的黃金屋?
相關網頁
Queen's Cube官方網頁
http://www.queenscube.com/
林鄭: 市建局上了一堂 Queen's Cube反應冷淡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026/4/kxaa.html
現正施工中的灣仔街市
站03*灣仔街市
灣仔街市落成於 1937 年,是典型的早期現代建築包浩斯風格(Bauhaus)在香港的代表作,由英國建築師組成的工務局設計。包浩斯學派的理論原則是強調技術與功能。包浩斯風格建築之美在於用簡潔的線條和材料來表現外觀造型,沒有多餘的裝飾。灣仔街市的主要的造型元素是橫向長窗和雨蓬所組成的橫線條,窗框的劃分也很有比例。它的入口位於流線型的角上,強調角的流線形,加上屋頂上的欄杆設計,使它更像船形。
灣仔街市只有兩層樓高。牆身結構是由玻璃、磚、混凝土和鋼構架組成。大樓各部份建築構件被模型化,使它旣易於建造,也能滿足內部空間的功能要求。主要的鋼筋混凝土構件都完全暴露,不事修飾。唯一看上去有裝飾意味的是那些為室內空間起防雨遮陽作用的遮陽蓬似的葉片。(摘自-灣仔街市存廢利弊考察)
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市建局的灣仔街市重建方案,即保留街市前半部的典型德國包浩斯建築風格外牆,一九三七年落成的灣仔街市將改建成商場,後半部約六成樓面面積則要拆卸,豎立架空樁柱興建一幢四十六層高住宅大廈。
(摘自-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0416/3/6e0z.html)
相關網頁
灣仔街市存廢利弊考察
http://www.few.hk/isproject/cd/doc/wan_chai_market_study_ch.pdf
70年歷史 灣仔街市保育惹爭議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8/04/YO0708040006.htm
利東街為近年知名的街道, 除了因政府重建計劃起軒起的風波外, 再因謝安琪的囍帖街, 引起市民對保育問題的關注
站04*利東街/ 囍帖街
利東街俗稱囍帖街或印刷街,是香港一條已消失的街道,位於香港島灣仔區,昔日是香港的著名印刷品製作及門市集中地,尤其以印刷喜帖著名。由於市區重建計劃,利東街的業權現已被收回,並已於2005年11月6日凌晨零時起復歸政府所有,使印刷店絕跡,現時街上所有唐樓經已拆卸。而利東街於2010年2月25日凌晨零時起永久封閉。(摘自-維基百科)
後記
對於香港歷史建築物的保育問題, 究竟應保留原貌原汁原味、活化改變用途、改建建築物, 還是清拆, 不同建築物與情況, 不可一概而論, 但會否有時為保而保, 為反而反, 還是為拆而拆呢?
有些歷史建築物或遺址如不加以改建或活化, 只作懸空或保留陳舊原貌, 會否失去土地用途與建築物的價值? 但如肆意改建用途又會否被地產商或業主濫用權力? 不清不拆會否影響社會進步, 或者減少發展用地? 而過份清拆又會否令到香港淪為歷史文化沙漠?
純粹廢話一堆
市區重建局網頁
http://www.ura.org.hk/html/c800000t23e.html
相關網頁
http://zh.wikipedia.org/zh/%E5%88%A9%E6%9D%B1%E8%A1%97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