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屯門一名始見於唐代,又稱團門、段門,意即軍隊屯駐守衛的海門,當時的屯門是泛指今日珠江口一帶的沿海地域。根據考古學者近年的發現,屯門灣畔的石角咀、西部的龍鼓灘、南部海上的銅鼓洲及沙洲一帶,發現了不少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可見屯門區早在三、四千年以前便有人居住。至南北朝時代,該區更成為沿海的交通重鎮,不少的聖僧在進出中國時亦曾途經此地,故青山當時有「聖山」之稱。自唐代以來的,該處更成為一重要的貿易海港,波斯、阿剌伯、印度、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的人士,均先集於屯門,然後再北上與中國進行貿易。因其地扼廣東珠口外的交通要衝,故歷來朝廷均於該區設立兵鎮,派兵駐防。
清康熙元年 (1662年),清廷為了嚴防沿海居民對台灣鄭成功進行接濟,故實行遷界,限定沿海五省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大部份屯門的居民均向內地遷徙;康熙八年 (1669年),清廷批准復界,居民始回屯門重建家園。至光緒二十四年 (1898年),屯門與其他新界地區一樣租借給英國,由英國人接管。今天,屯門逐漸由一個荒蕪之地發展成為一個工商業俱備的社區,擁有數十萬人口的衛星城市。 (摘自- http://qcrc.qef.org.hk/webpage/19984196/1/tmhistory.html)

沿途路經蝴蝶邨, 設有環保回收廣場, 以物換物 (左)
亦遇上久違了的兒時樂園 (中, 右)

赫然發現竟有一條樓梯通往- 樹林

有關機構相當細心, 有見及此, 已張貼紅樓與孫中山銅像相片於入口, 引誘一下正想掉頭的遊客

現在紅樓的業權屬於私人擁有,屋內仍有人居住。劉智鵬表示,政府古物古蹟辦事處有望與業主達成協議,讓研究人員進內勘探,驗明其歷史正身,方便日後復修保養。
(摘自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06/07/15/OT0607150002.htm)

說到這裡的革命基地,其佔地可不止現在的中山公園,而是包括整個青山農場(至今仍存在)。據劉智鵬的考證,農場才是當年革命的指揮中心,黃花崗起義,以及之前的所有起事也是在這裡謀劃。
農場在革命時期由商人鄧蔭南所擁有,此人為孫中山革命的重要資助人。當時香港政府只集中發展港九兩岸,屯門仍未出現新市鎮,屬於不毛之地,青山一帶更是地處偏僻,人跡罕至,是秘密基地的最佳選址。革命黨人在此儲存軍火,訓練士兵,圖謀大事。
(摘自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06/07/15/OT0607150002.htm)

由於紅樓對中國國民革命起過重要作用,見證了香港對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歷史地位,側鄰公園內除由香港團體豎立了「孫逸仙博士紀念碑」外,尚有國父半身銅像及遺訓雕刻,以及由黃興早年手種的三棵桄榔樹。過去幾十年來,每逢重要國家節慶,紅樓總是青天白日國旗飄揚,一群一群愛國市民前往集會致敬。
一九九四年底,多個本地愛國團體向港督請願,要求將青山紅樓列為古蹟以作保護,一九九五年港府古物古蹟諮詢委員會決定建議將紅樓及青山農場列為法定古蹟,同年五月,區域市政局決定將紅樓一帶發展為以歷史為主題的公園。然而在回歸以後,特區政府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古物古蹟辦事處,多年來對上述決定均缺乏實質跟進工作。目前,由於紅樓及附近公園設施缺乏維護及基本清理,面貌經已破損凌亂不堪,遊人至此革命遺蹟無不感嘆唏噓。(摘自- http://www.chinayouth.org.hk/10104.htm)

紀念碑文(左) :「此三株桄榔樹,乃國父孫中山先生於中華民國建立前,與同志黃興、李紀堂等,在此紅樓策劃革命時手植, 爰以桄榔樹只有一條心,象徵同志貫徹國民革命,絕無二心焉。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廿二日,中山紀念會謹誌。」
(摘自- http://zh.wikipedia.org/zh-hk/中山公園與青山紅樓)
博愛- 孫文(中)
孫逸仙博士紀念碑(右):在1969年元旦豎立,矗立於紅樓右面憩息小園中,碑高約20餘英呎,其頂部為中國國民黨的青天白日徽號。碑正下方有香港名流周埈年爵士所撰370餘字的碑文。
孫逸仙博士的遺囑(右):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摘自- http://zh.wikipedia.org/zh-hk/中山公園與青山紅樓)

(中)想不到僅逗留約30分鐘, 亦會遇上其他志同道合(一位年紀相若, 配有單鏡反光長鏡頭; 幾位年約70-80長者)
離開紅樓不遠處, 途經(右)屯門公眾騎術學校
屯門公眾騎術學校位於屯門第十區龍門路。屯門公眾騎術學校是本港目前規模最大的公眾騎術學校,由香港賽馬會斥資五千萬元興建,並由香港賽馬會管理,目的是提高市民對騎馬運動的興趣。自一九九四年啟用以來,深受區內外人士的歡迎,假日的使用率尤高。騎術學校佔地三點五八公頃,設備包一座會所及完善的馬房;馬房內有飼料儲存室、釘革房、馬鞍房及洗馬房。另外,還有三個總面積達六千四百五十平方米的沙圈以供練習騎術之用。校內共飼養了約六十匹馬,部份更是香港賽馬會的退役馬。 (摘自- http://tm.alive.hk/house)


龍鼓灘村(右)- 臨近總站, 有不少新舊村屋, 別墅
.jpg)
天后本姓林名默,生於北宋建隆元年 (公元960年) 二月二十三日。據云:林默出生時「地變紫,有祥光、異香,經旬不散」。林默長大後,據說她對海事有先知先覺的特異功能,對海上的風雲變幻有所感應,故經常泛舟海上救助遇難的漁民和商人。有一次,林父與四子分乘船到福州辦事,林默忽然感應到父兄的船遇到風暴,她雙眼直視前方,口中念念有辭。幾日後,父兄歸來,訴說海中遭遇風暴及被拯救的經過,方知此乃林默「元神出竅救父兄也」。自此,林默搶救遇險船民的故事便廣為人所傳頌,後來更為人奉為「天后」作為膜拜的對象。

龍鼓灘村為一個已有數百年歷史的村落,位於青山山腳之西南面,分為龍鼓灘及龍鼓上灘。相傳宋帝昺南下走避元兵時,曾匿藏於龍鼓灘一帶,後人稱為未王洞或皇帝岩的地,方相信便是當年宋帝昺藏身之所,其他名勝有天廟及妖精石等。除了古樸的一面外,龍鼓灘近年亦出現了溫馨的一面。私人營辦的水上活動中心及燒烤場啟用以來,甚受市民歡迎。 (摘自- http://tm.alive.hk/house)
龍鼓灘古物的遺址原名是「沙堤遺址」,被列為香港五個重要考古遺址之一,大慨在六千年前開始形成。沙堤的長度約有100米,起點由現今的中華發電站迄沿路的丁尾範圍,是一片黃沙地帶。該遺址於1989年4月首次被發現,在是次的發掘中,考古人員找到約公元4000至5000年前的藝術品,如石英環、陶罐及砵,以及各樣的石器及生活用具,如石槌、礪石、水晶石片和楔形石器等。當中以超過三千多年的礪石最為古舊,該石一般用作用途。而最珍貴的是楔形石器,亦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內陸只發現過三次,該石器在香港已是第二次發現,較早一次是在大嶼山東灣出土,該石器主要作生產骨木製造工具。考古人員估計屯門龍鼓灘遠在三、四千年以前已有人居住,甚至可能有一個聚居社群。 (摘自- http://qcrc.qef.org.hk/webpage/19984196/1/tmheritagetrail.html)




(中, 右)飯後順道沿著黃金泳灘及海濱長廊閒遊
.jpg)
夜深時份, 環顧四周, 盡被漆黑一片的深海包圍, 加上打浪風聲, 面對此巨物(x3), 確有不寒而憟之感, 如其說"豚聚", 倒不如名為"鯨聚"(此雕塑約有11-12米之高/4層樓高), 可能童年深受"大白鯊"影響, 彷彿會有巨物從海中跳出...
海豚廣場- "豚聚"
海豚是善良、有趣和異常聰明的哺乳類動物, 其中聚居於香港以西海域, 尤其喜愛在屯門附近一帶海面流連的中華白海豚, 更是香港的吉祥物。為此, 屯門區議會與信和集團合作, 特別於康樂及文化署轄下的黃金泳灘豎立中華白海豚雕塑, 命名"豚聚", 象徵和平、快樂, 並作為屯門區的地標, 寓意屯門地區吉祥止止, 歡樂綿綿。(摘自雕塑下告示牌)
*何為吉祥止止?
莊子‧人間世:「瞻彼闋者, 虛室生白, 吉祥止止。」"止止"就是不停止
(摘自-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40601502)
後記
番查有關紅樓資料, 發現相比15年前剛被例入法定古蹟的面貌, 還要殘破得多, 有點兒諷刺, 又或許當時不被定為古蹟, 現已甚至倒塌或被拆卸。情況與錦田樹屋無異, 雖文明上為受保護古蹟, 但有關保護措施似乎並無準則或監管, 是有關機構資源不足, 還是忽略了古蹟對於各地方社會文化的重要性?
檢視較大的地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