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抬著太平山玄天上帝、洪聖大王、天后、北帝等神鑾的各長洲街坊團體代表,紛紛奔跑爭先衝回醮棚,相傳最先到達者,未來一年會得神明庇祐行好運。
長洲太平清醮
長洲街坊一般叫「打醮」。那究竟什麼是「醮」呢?「打醮」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找到了一些資 料,希望可以讓大家知多一點點。據《昭明文選》指出:『醮諸神,禮太乙』。而《隋書》中指:『夜中於星辰之下,陳放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意思所指『醮』就是祭神的意思,其原始的目的,是古代農民百姓對天上神佛的庇佑,表示感謝,或祈求平安而舉行的隆重祭典。祭典乃通過道士、和尚為媒介與鬼神溝通,這個活動稱之為「醮」。而醮亦分有平安醮、瘟醮、慶成醮、火醮等四類。太平清醮是一種保平安的「平安醮」。此後道士為人設壇念經祈禱叫『打醮』。於漢末道教盛行之後,逐漸衍變成「僧道設壇祭神」的專有名詞,其原始意義,主要在於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最後成為了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合而為一的民間祭典活動或傳統節日。 在香港,除長洲的太平清醮外,在沙頭角吉澳、西貢高流灣及塔門等都有打醮舉行,稱為「安龍清醮」。
打醮,一般是定期舉行的,最長的周期據說是上水,每六十年才舉行一次;最短是在長洲,每年舉行一次。大部分的鄉村都是每五年或十年舉行一次。舉行的時間還有農業社區和漁業社區之分。一般來說,農業社區如新界泰亨和粉嶺圍,舉行的時間在農曆十、十一月;漁業社區如長洲,則多在農曆四、五月。在進行打醮前,一般都會先籌組一個「建醮委員會」,以籌劃整個建醮過程。而「建醮委員會」是打醮的最高權力機關,負責所有的世俗性行事。
長洲的太平清醮,歷史悠久,據說在清朝中葉某年,當時本洲發生瘟疫,死亡枕藉,洲民在驚惶之餘,群集北帝神前,祈求消災解難,後得玄天上帝指示,延高僧設壇拜懺,超渡水陸孤魂,奉神綏靖遊行街道,其禍乃戢。此後,擇定於每年之農曆四月份內為建醮期,至於何日,則需於當年之正月下旬,由惠 ( 州 ) 潮 ( 州 ) 府同人在北帝前杯卜選出籌備醮會之總理,再杯卜醮期。此舉為歷年洲民所奉行不替者,迄今未嘗中斷。但2001年之杯卜結果,剛巧卜得四月初六為起醮之日,伸算至最熱鬧及最受歡迎之神鑾會景遊行節目在四月初八日,亦為佛祖誕——新訂之公眾假期,當即『大膽』再杯卜北帝,是否『同意』以後之醮期皆訂為相同之日子,以使更多善信普天同慶,參拜諸神。結果北帝『欣然同意』,因此自 二OO一年 ) 起,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的醮期就定了下來。
(摘自長洲鄉事委員會- http://www.cheungchaurc.com/Special.aspx?id=2)

飄色會景巡遊
飄色的組成,主要分兩個部份,其一為『色心』;其二為『色櫃』。所謂『色心』就是每台飄色中間用以表達該飄色內容的裝置部份,可古可今,後期發展至用摩打轉動,甚至射水(曾有一台飄色之主題突出消防員架起雲梯,以救火喉射出帶香味之水。)。每年『出會』之前,各負責出『色』的社團單位(主要為北社街、新興街、興隆街、中興街、體育會),都秘密地設計飄色的主題內容及色心的裝置,希望能給街坊、遊客帶來驚喜。至於『色櫃』就是用來固定色心,保持平衡。以前每台色都是前後共四人抬著巡遊,現今已發展至用輪推動,只有興隆街仍堅持採用人手抬著的方式,他們認為一方面是保留傳統,另一方面是只有抬著,才符合『飄』的特色!
飄色是來自廣東的沙灣,是由明末清初流傳至今的民間傳統藝術,由天真活潑的小孩,裝份成民間流傳的故事人物,以立體舞台的形式,遊行來表演,娛樂百姓。而香港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曾於2001年邀請了沙灣飄色隊來港表演。(摘自長洲鄉事委員會- http://www.cheungchaurc.com/Special.aspx?id=2)
.jpg)
到處人山人海, 天氣亦頗為悶熱(中)
不時遇上大批警察四周巡邏, 亦有警察於天台監視(?)人群(右)
.jpg)
http://www.openrice.com/restaurant/sr2.htm?shopid=23205
特大魚蛋(左下)- 唔! 好有魚味
平安包(中)- 泛濫於各大街小巷
故鄉茶寮(右)- 出名豆沙包, 可惜早已賣光http://www.openrice.com/restaurant/sr2.htm?shopid=5986
.jpg)
http://www.openrice.com/restaurant/sr2.htm?shopid=22239

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面繫着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叫這種燈做孔明燈。
孔明燈像一個一邊開口的紙製大圓桶,直徑可大至十多米。四周用竹做架,糊上棉紙,下面開口處用篾圈作底座。桶內四周綑上控制繩,用來把開始上升的孔明燈拉直。底座之上一十字木架,上面綑上沾有煤油的布條。
人在底座點火時,燃着油布條,燈內充滿受熱的空氣。熱空氣往上升,會把整個孔明燈徐徐帶起,遠看就像空 中飄着的一個大火球。
放孔明燈的原因眾說紛紜,有的說是用來傳遞訊息,有的說是用來占卜吉凶,現在多作為祈福之用。(摘自- http://www.chinalane.org/life009/magicbox/00000800.html)
孔明燈像一個一邊開口的紙製大圓桶,直徑可大至十多米。四周用竹做架,糊上棉紙,下面開口處用篾圈作底座。桶內四周綑上控制繩,用來把開始上升的孔明燈拉直。底座之上一十字木架,上面綑上沾有煤油的布條。
人在底座點火時,燃着油布條,燈內充滿受熱的空氣。熱空氣往上升,會把整個孔明燈徐徐帶起,遠看就像空 中飄着的一個大火球。
放孔明燈的原因眾說紛紜,有的說是用來傳遞訊息,有的說是用來占卜吉凶,現在多作為祈福之用。(摘自- http://www.chinalane.org/life009/magicbox/00000800.html)
孔明燈,可讓老人在月夜下,趁機大談諸葛亮的故事。然而在此佳節,卻有誰去關心那原始的玩具,隨時變臉為恐怖的火龍,吞噬林木和民居?似乎,政府費盡唇舌去告誡煲蠟違法,卻令孔明燈得以靜悄地大放光明。普羅百姓,儘管有知悉《林區及郊區條例》禁止在郊野燃放孔明燈,但這項最高可罰款二萬五千元及入獄一年的罪行,卻廣泛被解讀為「只不准在郊外放燈」,更令人錯誤地以為,於民居布其「升空陣」並未違法!
彈丸之地,在村屋放燈也隨時會飄到山林,更何況在一般地方,也不見得沒法例可管。萬一燈火失控燃燒造成破壞,就可控以《刑事罪行條例》中「摧毀或損壞財產」之縱火罪!所謂「財產」,乃不論屬於本人或他人的,即使焚毀自家東西,而非公物,同樣可被檢控。再說,孔明燈內的火舌縱使熄滅,被棄屍的燈籠殘骸,亦觸犯隨處丟棄廢物之罪,定額罰款一千五百元!蔚為奇觀的火船,固令人雀躍三分,然而眼前的一霎快感,背後卻押上了滔天的人命和財產災害的可能。三國時代的古舊智慧,碰上了不顧後果的愚民;不幸有個着火燈籠飄到油站,後果將是如何?「但願人長久」的良宵,若淪落為「人有悲歡離合」的場面,不怪孔明燈,只怪「事後孔明」!(摘自- yahoo news)
彈丸之地,在村屋放燈也隨時會飄到山林,更何況在一般地方,也不見得沒法例可管。萬一燈火失控燃燒造成破壞,就可控以《刑事罪行條例》中「摧毀或損壞財產」之縱火罪!所謂「財產」,乃不論屬於本人或他人的,即使焚毀自家東西,而非公物,同樣可被檢控。再說,孔明燈內的火舌縱使熄滅,被棄屍的燈籠殘骸,亦觸犯隨處丟棄廢物之罪,定額罰款一千五百元!蔚為奇觀的火船,固令人雀躍三分,然而眼前的一霎快感,背後卻押上了滔天的人命和財產災害的可能。三國時代的古舊智慧,碰上了不顧後果的愚民;不幸有個着火燈籠飄到油站,後果將是如何?「但願人長久」的良宵,若淪落為「人有悲歡離合」的場面,不怪孔明燈,只怪「事後孔明」!(摘自- yahoo news)
.jpg)
.jpg)
乃廣東之潮劇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於源自宋明南戲系統的劇種。流行於粵東、閩南、香港、台灣及東南亞一帶。其唱腔是一種集聯曲體和板腔體的綜合體式,并有一唱眾和的幫腔、幫聲等合唱特色。本地潮州「白字戲」的發展以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為高峰期。當時香港政府仍未禁止潮人每逢節慶競戲的習俗,故每當節慶的時候,地方的主會都會邀請兩、三個劇團於同一場地演出。及後因劇團間出現磨擦而產生秩序的問題,政府便禁止競戲的活動。隨著第一代來港潮人年齡的老化,以及在港出生的第二代潮人對潮劇、甚至潮州文化的不關心,目前本地潮州「白字戲」的事業已處於低谷位置。大部分成立於六、七年代的潮劇團,目前只剩下少數的成員,負責於本地潮州節慶(如盂蘭節)時安排內地的演員及樂手到港演出。
長洲海陸豐文娛康樂協進會,每年均於太平清醮結束後,贊助白字戲劇團來長洲,借助戲棚演出正宗白字戲,讓鄉親能欣賞家鄉特有之傳統戲曲,並藉此維繫鄉里感情。以往由香港白字戲劇團演出,由於老一代藝人已淡出,近年已從家鄉直接請來正宗白字戲劇團,劇目傳統,而且唱造俱甚有水準,近年更配以字幕,使聽不懂之非海陸豐人,亦可欣賞,故漸受洲民歡迎。 (摘自長洲鄉事委員會- http://www.cheungchaurc.com/Special.aspx?id=2)
長洲有廟宇多座,建廟歷史最久者,首推北面之天后古廟-位於北帝廟右方之鍾錫熙安老院範圍內,建於乾隆32年(公元1767年)。其次是中興街街尾之天后廟,建於乾隆37年,之後就是北帝廟了,建於乾隆48年(公元1783年)。北帝廟,又名玉虛宮。
初期之長洲,大部份居民乃來自原藉惠州、潮州及廣州之漁民人仕,因常出海捕魚謀生,故多信奉海神,望神明庇蔭,使舟楫平安。而於乾隆42年(1777年),長洲有疫症流行,有惠州籍之漁民遂遠赴惠陽,迎北帝神像到長洲鎮壓。自此,疫症消失,島民安居樂業。直至乾隆48年(1783年),由惠、潮二府公舉林郁武為正總理,集資倡建北帝廟以供奉北帝。廟宇佔地頗廣,依舊制興建,中為正殿,設神壇於其中,兩側有偏殿。有堪輿家認為長洲之地形如龍腰玉帶,而北帝廟正枕龍脈,其氣勢直透大嶼山,而廟前臨石鼓洲,後倚港島諸峰為屏障,江通南北,匯集山水之靈氣,乃一難得之風水佳地也。
初期之長洲,大部份居民乃來自原藉惠州、潮州及廣州之漁民人仕,因常出海捕魚謀生,故多信奉海神,望神明庇蔭,使舟楫平安。而於乾隆42年(1777年),長洲有疫症流行,有惠州籍之漁民遂遠赴惠陽,迎北帝神像到長洲鎮壓。自此,疫症消失,島民安居樂業。直至乾隆48年(1783年),由惠、潮二府公舉林郁武為正總理,集資倡建北帝廟以供奉北帝。廟宇佔地頗廣,依舊制興建,中為正殿,設神壇於其中,兩側有偏殿。有堪輿家認為長洲之地形如龍腰玉帶,而北帝廟正枕龍脈,其氣勢直透大嶼山,而廟前臨石鼓洲,後倚港島諸峰為屏障,江通南北,匯集山水之靈氣,乃一難得之風水佳地也。
而北帝之由來,傳說於三千年前乃一王子,自幼修道,後為天尊得知,邀列為仙界。商朝末年,魔王橫行天下,荼毒百姓,天尊即命玉帝使北帝統十二軍下凡伐魔。魔王雖得大龜、大蟒助陣,亦不敵北帝,由於平魔有功,北帝被封為玄天上帝。故北帝神像皆披髮、赤足,左右腳各踏龜、蟒,象徵邪不能勝正也。而且身披玄袍金甲,神勇之戰像也。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為北帝的誕辰,長洲洲民均大事慶祝,有神功戲賀誕,甚至港九亦有不少善信前來進香。 (摘自長洲鄉事委員會- http://www.cheungchaurc.com/Special.aspx?id=1)
其中一位神像, 相信被借到海邊祭祀(左圖)
現時之醮場是集中於北帝廟前之廣場,但在大約三十年前,長洲太平清醮的醮場是位於現時聖心小學附近一帶,即長洲鄉事委員會、呂君博托兒所等範圍。而緊張刺激之『搶包山』,每年都會在齋戒之最後一天,會景巡遊後當晚『祭幽』之後,由當年之建醮總理負責於子夜時分敲打大鑼,各路人馬立即衝往三座大包山,攀爬『上山』,所有高手都是徒手行事,而且都在頸上掛上大布袋,直爬至最高處,然後才慢慢摘包放進袋中,裝滿之後,再摘下一些包向下面觀看之人群拋去。有些高手中的高手,更先走進包山之內圍,直攀上頂,再『破竹而出』;亦曾見有高手於繫著包山作穩固用途之粗大麻繩,如玩雜技般的凌空游繩而上,直達包山之頂部,觀者莫不驚嘆。至於搶包的目的,是因為包山原是用來拜祭孤魂野鬼的,即當年因瘟疫而死的洲民,經道士誦經作法之後,得包者可保一家平安,特別是漁民出海順風順水,網網千斤,後來如何發展至搶,則有待查考。可惜,因經常為了互相爭奪而發生打架事件,而且在1978年那年搶包,由於搶包之人太多,包山不勝負荷,而導致其中一座包山倒下,引致二十多人受傷。從此,當局便以安全為理由而取消搶包山這個項。(摘自長洲鄉事委員會- http://www.cheungchaurc.com/Special.aspx?id=2)
搶包山至2005年始恢復舉行。比賽用的包子都是仿真包,比賽中,矯健的健兒們會攀上包山,在三分鐘内爭相摘取包子,總分數最高的一位,便是優勝者。參賽健兒都是在選拔預賽中挑選出來的,個個身手不凡,戰況精采可期。長洲原居民郭嘉明取得51個包, 以453分奪得冠軍。(摘自- 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festivehk2010/tc/traditional/cheung_chau_bun/highlight_celebrations.jsp)
由於只限派發首1500名輪侯位置, 為避免你搶包我搶飛事宜, 選擇較遠位置欣賞賽事
「噹﹗」踏正今日凌晨零時,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敲響銅鑼,掀開搶包山比賽的戰幔。9男3女健兒各展英姿雌威猶如「蜘蛛俠」隨即拼命往包山上攀爬,搶奪山頂上的9分包。開戰30秒,大部分男選手已經雲集山頂,不斷把仿真包投進繫於腰間的「平安袋」。在現場觀戰的1,500名遊客高聲吶喊打氣下,3分鐘後今年「包帝」、「包后」出爐,分別由失落2年寶座的郭嘉明及一級運動攀登教練黃嘉欣勇奪。
曾德成發令 12健兒開戰
「搶包山」比賽是長洲太平清醮深夜壓軸好戲。今年比賽的巨型包山高度跟去年一樣,高14米,直徑3米,外圍用竹枝覆蓋,9,000個仿真包貼滿整座包山。大會將包山劃分為高、中、低3個區域,分別掛上9分、3分及1分的包子,3款包子底部分別印有綠色、黃色及紅色字樣作識別,所摘包子總分最高者得勝。今年個人賽新增女子組冠軍,男子組一如以往設有冠、亞、季軍。凌晨零時,曾德成一聲令下,各健兒隨即「開戰」。由於大會新增女子組冠軍,3位女健兒自然成為焦點,但論實力仍是男健兒較強,去屆冠軍何善揮捷足先登攀上山頂,隨後的郭嘉明亦到達山頂,男將們在山頂展開激烈的搶包大戰,惟全部女將無法登山頂,在半山摘包。
女將半山戰 黃嘉欣封后
由於今屆賽例規定選手不得向左右移動,選手惟有上下移動摘取包子,將包投入平安袋中,約2分鐘後山頂包子全被摘取變成禿頂。3分鐘賽時轉眼即逝,12位健兒中,4人無法依時返回地面被取消資格,隨即由大會工作人員點算平安袋的仿真包數目。男子組賽果分別是冠軍郭嘉明(939分)、亞軍何善揮(836分)、季軍鍾玉川(788分),女子組則由黃嘉欣(603分)奪冠。(摘自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5/22/HK1005220002.htm)
曾德成發令 12健兒開戰
「搶包山」比賽是長洲太平清醮深夜壓軸好戲。今年比賽的巨型包山高度跟去年一樣,高14米,直徑3米,外圍用竹枝覆蓋,9,000個仿真包貼滿整座包山。大會將包山劃分為高、中、低3個區域,分別掛上9分、3分及1分的包子,3款包子底部分別印有綠色、黃色及紅色字樣作識別,所摘包子總分最高者得勝。今年個人賽新增女子組冠軍,男子組一如以往設有冠、亞、季軍。凌晨零時,曾德成一聲令下,各健兒隨即「開戰」。由於大會新增女子組冠軍,3位女健兒自然成為焦點,但論實力仍是男健兒較強,去屆冠軍何善揮捷足先登攀上山頂,隨後的郭嘉明亦到達山頂,男將們在山頂展開激烈的搶包大戰,惟全部女將無法登山頂,在半山摘包。
女將半山戰 黃嘉欣封后
由於今屆賽例規定選手不得向左右移動,選手惟有上下移動摘取包子,將包投入平安袋中,約2分鐘後山頂包子全被摘取變成禿頂。3分鐘賽時轉眼即逝,12位健兒中,4人無法依時返回地面被取消資格,隨即由大會工作人員點算平安袋的仿真包數目。男子組賽果分別是冠軍郭嘉明(939分)、亞軍何善揮(836分)、季軍鍾玉川(788分),女子組則由黃嘉欣(603分)奪冠。(摘自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5/22/HK1005220002.htm)
包山手信可謂千篇一律, 不外乎: 真平安包, 假平安包製品(電話繩, 公仔, 咕o臣, tee, 袋, 散銀包...), 大部份原為其他鋪頭或臨時攤擋, 唯獨於一間轉角細小鋪頭, 有驚喜發現(上圖), 細心設計之餘亦有良心, 價錢合理($5)並無漲價
回程
大部份遊客亦不約而同, 於賽事完結當下, 第一時間湧去碼頭排隊上船; 新渡輪早已按排一艘三層船準備, 載客量達約1,200-1,700人
後記
香港傳統盛事, 值得親身感受與支持
香港傳統盛事, 值得親身感受與支持
*特別鳴謝同行朋友提供部份相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